这篇文章比较长上海配资之家,花了很长时间整理,把这次泰柬冲突基本都讲清楚了,各位看完应该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2025年7月24日,泰国与柬埔寨之间爆发了十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边境武装冲突。
冲突起源于长期未解决的领土争端,特别是围绕柏威夏古寺(即柬埔寨的帕维希尔神庙)及塔门通寺附近地区的归属问题,两国自殖民时期遗留的边界划分一直存在分歧。
早在5月底,两国士兵就在柏威夏省与泰国乌汶府交界的“翡翠三角”地带发生短暂交火,互指对方挑衅,导致局势趋紧。
此后边境口岸数次关闭又重开,但紧张氛围始终未缓解。
直到7月中旬,一连串事件使矛盾急剧恶化:7月16日,泰军士兵在巡逻时踩中地雷受伤,泰方指责柬埔寨在争议区新埋设地雷,威胁以《渥太华条约》之名上诉联合国;柬方否认埋雷并反驳称泰军偏离既定巡逻路线误入布满战后遗留地雷的区域,质疑泰方动机。
双方围绕“地雷来源”各执一词、互相指责,很快演变为外交摩擦:7月23日泰国宣布将与柬埔寨的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召回驻柬大使并驱逐柬驻泰外交人员,柬埔寨随即对等降级外交关系并让泰外交官限期离境。
展开剩余94%可以说,地雷事件点燃了矛盾导火索,两国关系跌入谷底。
7月24日,战争爆发。
当天凌晨,泰柬双方在边境至少六个地点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泰国声称,当日清晨有5名泰国巡逻士兵在边境再次被地雷炸伤,其中一人重伤截肢。
泰军随即向柬埔寨一侧发起进攻,双方互控对方先开火。
据泰国军方通报,泰军出动F-16战斗机空袭柬境内的柬军阵地;柬埔寨军队则以猛烈炮火还击泰方,包括向泰国境内的平民目标发射火箭弹。
泰国方面称柬军的火箭弹袭击击中了泰国一侧的民用设施,其中一座加油站被炸造成至少6名泰国平民死亡。
柬埔寨方面则指责泰军故意越境推进,在柬境内“侵略性”发动攻击,炮击了柬境内两座历史悠久的印度教寺庙。
7月25日,泰军又紧急出动战机对柬境内多处目标实施轰炸,其中包括一座寺庙被炸,造成至少1名柬埔寨平民死亡。
战争骤然升级,边境线上枪炮声不断,炮击、空袭此起彼伏。
泰国和柬埔寨士兵在泰国素林府交火后,泰国居民乘坐拖拉机撤离家园。
激烈冲突引发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大批边民被迫逃离。
根据柬埔寨国防部通报,截至7月28日已有近13万柬埔寨平民逃离边境家园,边境省份撤离的柬方家庭多达39828户,约600所学校停课,15万名学生和6000名教师受到影响。
泰国方面同样大量疏散边境居民,泰国官员称截至27日已有139646名泰国边民紧急转移,泰国政府在与柬交界的8个边境县宣布进入戒严状态,并设立了约300个避难中心安置流离失所者。
冲突造成的人员伤亡也在不断上升,战火导致两国边境超20万人流离失所。
短短几天内,这场围绕领土纠纷的冲突演变成全面的边境战争,引发国际社会对东南亚地区可能陷入长期动荡的担忧。
如此激烈的军事对抗,自然会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
特朗普高调介入了此次泰柬冲突,他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已分别与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和泰国代理总理普坦通了电话,并宣称两国领导人同意立即会面、商讨停火。
特朗普自称“很荣幸”能参与两国谈判,他呼吁双方立即停火,实现和平。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声明中特别强调了经济因素。他指出,美国“碰巧正在与泰国和柬埔寨就贸易关系进行谈判”,但如果两国爆发冲突,美国“不想与任何一方达成协议”。
换言之,只有双方停止边境战斗,美国才会考虑推进与两国的贸易协议。
特朗普明确告诉了两国领导人这一点,并将此作为施压手段。
事实上,就在7月中上旬,特朗普曾致信包括泰柬在内的20多个美国贸易伙伴,威胁自8月1日起对这些国家普遍征收20%至50%不等的高额关税,以迫使对方与美达成新的贸易协议,其中对泰国和柬埔寨计划征收36%的关税。
因此,特朗普借机把贸易杠杆与停火调停挂钩,试图以美国市场准入为诱压手段来换取两国休战,这种前所未有的斡旋方式在国际上引起热议。
在特朗普施压下,泰柬双方迅速做出表态回应。
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威乍耶猜通过外交部宣布,泰方原则上同意停火,请美方转告柬方:泰国希望尽快展开双边会谈,共同制定明确的停火措施和执行程序,从而最终和平解决冲突。
柬埔寨方面则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后面会提到为何更加积极),首相洪玛奈公开回应称,柬方同意“两国武装部队立即无条件停火的提议”。
实际上,早在7月24日(冲突爆发首日),洪玛奈就已与今年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通电话时表达了柬方愿立即停火的立场。
洪玛奈还在社交媒体明确感谢特朗普的倡议,称赞其为促成停火所做的努力。
由此可见上海配资之家,美国以贸易为杠杆施压的介入,至少表面上使双方在舆论中快速对停火表态,创造了谈判契机。
其实,不仅仅只有特朗普从中调停,作为东盟现任主席国,马来西亚主动发挥调停角色。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于7月26日分别与洪玛奈和普坦通电话,提议由马方牵头召集紧急会谈,帮助泰柬双方停火降温。
在得到两国领导人同意后,马来西亚政府火速安排特别峰会。
7月28日,洪玛奈宣布将率柬埔寨代表团前往吉隆坡,与泰方举行关于边境局势的特别会议,目标是“达成立即停火”。
同日清晨,普坦也启程赴马来西亚,并向媒体表示将于当天下午与洪玛奈会面,重点讨论停火落实的细节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普坦在动身前还公开表态:泰方不信任柬方,认为柬埔寨此前的所作所为显示其停火诚意不足,一切细节需要在谈判中仔细评估。可见即便同意谈判,泰方对柬方仍存戒心,这也为外交斡旋增加了难度。
而中国作为邻国,也密切关注并介入劝和促谈。
中方对冲突造成两国人员伤亡“深感痛心”,向柬泰两国民众致以诚挚慰问。
中国方面呼吁双方从两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秉持以和为贵、睦邻友好的精神,保持冷静克制,尽快停火止战,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早日恢复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
发言人强调柬埔寨和泰国都是东盟重要成员,连日来东盟方面积极推动柬泰停火,中方对此表示赞赏,并欢迎一切有利于局势降温的努力。
总体来看,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姿态谨慎低调,一方面支持东盟主导的地区调解,另一方面通过双边外交渠道劝说两国克制,展现了周边大国的责任担当和对地区和平稳定的关切。
在联合国层面,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泰柬双方克制,通过对话解决争端。
面对外界各方调停,泰柬双方是否能真的能就此停火,解决根本问题?
要想解决根本问题,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表面上看,此次泰柬冲突直接诱因是边境地雷爆炸和历久未决的领土争端,但深层次本质远非如此单一。
首先,领土主权之争是双方矛盾的核心历史根源。
柬埔寨与泰国的边界争端可以追溯到1907年法国殖民当局绘制的一份地图。
柬埔寨根据这份旧地图,主张对多处古庙及周边区域拥有主权,而泰国则质疑该地图的准确性。
两国曾两度将争议提交国际法院裁决,1962年和2013年海牙法院均判定柏威夏寺归属柬埔寨,但寺庙周边土地归属仍存模糊空间。
几十年来判决的执行和边界具体划定问题争议不断,双方在相关地区的执法管辖权屡有摩擦,为冲突埋下长期隐患。
其次,是民族主义情绪和两国国内政治。
柏威夏神庙对于柬泰两国具有重要民族象征意义,历来是民族主义情绪焦点。
2008年前后,两国就因联合国将该寺列为世界遗产归属柬埔寨而爆发武装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
可以说,这一领土争端是柬泰关系中最敏感脆弱的症结之一,每逢两国国内政治不稳或民粹升温时便易被点燃。
正因如此,民族情绪和国内政治两大因素才在此次冲突中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使之超越了一般的领土纠纷范畴。
尤其是泰国,边境冲突成为国内政治博弈向外转移的出口,几乎达到了“拼死一搏”的程度,之所以如此也是有原因的。
2025年6月中旬,泰国总理贝东丹本想通过外交努力缓和与柬埔寨的紧张关系:6月15日她与柬长期执政的前首相洪森通了一次电话,希望稳定边境局势。
岂料这通电话录音随后被曝光,贝东丹在通话中对洪森亲切称呼“叔叔”,并抱怨泰方军方领导层态度过于强硬。
录音外泄后在泰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媒体和舆论普遍将她的言论视为对柬埔寨软弱退让、出卖主权,质疑其民族立场不够强硬。
反对派和保守势力借题发挥,纷纷抨击贝东丹政府“对军方妥协”、“缺乏民族骨气”。
民间更是爆发抗议示威,执政联盟内部也出现内阁成员退党抗议的风波。
最终,泰国宪法法院以总理涉嫌违反伦理规定为由,暂时停职了贝东丹的总理职务并展开调查。这一系列事件令泰国新生的民选政府威信扫地,陷入执政危机。
军方和保皇派保守势力则趁机逼宫,与反对党在台前幕后形成更紧密联盟,扩大了对文人政府的影响力。
在内忧外患下,泰国政府和军方遂一拍即合,将民族主义牌打到极致,“拼命”强硬应对柬埔寨。
为挽回执政颓势,贝东丹政府在背后与军方达成一致,共同发动了一场高调的爱国主义动员。
泰国国防部紧接着在边境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和阅兵示威,向前线增派重型装备,用行动展示“军政一体”的强硬姿态。
官方媒体高喊“一寸山河不可失守”,民族情绪被煽动到沸点。社交网络和舆论场上弥漫着高涨的爱国浪潮,一些军方将领和民族主义政客利用这种情绪压制反对声音、凝聚民意支持。
在这种氛围下,任何主张和谈或克制的声音都被指责为软弱卖国,和平对话空间被大大压缩。
分析人士指出,泰军方借边境危机之机巩固了其对立法、司法体系的影响力,民选文官政府的权力日趋式微,不排除军方伺机进一步干政甚至发动政变的可能性。
因此,泰国方面在边境冲突中表现出近乎“拼命”的强硬态度:不惜动用空军轰炸、据报还使用了国际禁用的集束弹药来打击柬方目标,一副誓要捍卫国土寸土不让的决绝态度。
这种强硬背后,很大程度上是泰国内部政治压力和民族主义狂热使然。
再看柬埔寨方面,冲突的深层动因同样与其国内政治生态相关。
2023年柬埔寨大选后,执政长达38年的洪森将首相职位传给其长子洪玛奈,开启权力代际交接。
新任首相洪玛奈虽稳固掌权,但需要树立威望、证明自己有能力保卫国家利益。
所以在领土问题上,柬埔寨同样存在强烈的民族情感。
柬埔寨曾在20世纪经历过严重的内战和外来侵略,对维护领土主权极为敏感。
泰柬历次冲突中,柬埔寨国内都爆发过反泰情绪。因此,当泰方步步紧逼时,洪玛奈政府也不甘示弱,迅速强硬回击以平息国内的民族主义要求。
这解释了为何柬军在冲突初期毫不退让,使用火箭炮、迫击炮猛烈还击泰军,并指控泰国侵犯其领土主权。
不过,相比泰国,柬埔寨总体国力和军力处于劣势,其战略纵深有限,长期冲突将对柬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特别是在洪森时代柬埔寨与中国关系密切,大量经济建设仰赖中国投资,在地区格局中更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因此柬埔寨在强硬回应的同时,对停火谈判表现出更积极的意愿,所以说,综合国力决定了你是否强硬。
这一点从洪玛奈多次主动呼吁无条件停火也可见一斑,柬政府很清楚,避免战争持续符合自身长远利益。
综上,泰柬此次冲突的本质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产物:历史遗留的领土纠纷是导火索,民族主义情绪是助燃剂,而泰国国内政局动荡则是重要触发与放大器。
正如有评论所言,这场边境冲突已超越单纯的领土之争,成为泰国国内政治博弈向外溢出的一次典型案例:民选政府的权威受挫、军方势力的扩张和民族主义高涨交互影响,使边境局势更加难以平息。
而在柬埔寨一侧,新老权力过渡时期也不愿在主权问题上示弱,以免被视为软弱。
多因素叠加,导致了2025年7月24日这场突如其来的泰柬边境战争。
那么,这场泰柬冲突谁更加有利?
从军事角度来看,此次泰柬冲突虽然规模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边境争议区域),但战术动作激烈,攻防态势迅速升级,几乎演变为小型边境战争。
泰柬双方在短时间内投入了各自较为精锐的力量,试图以武力压制对方让步。
其中,泰国军队表现出高度的主动进攻性和凌厉攻势,体现了“拼命”一搏的架势。而柬埔寨军队则老实了,柬军据守本土,以守为攻,顽强抵抗。
为何说泰国要拼命?这是从他们在冲突中的表现看出来的,就好比一个人打架下没下死手,旁观者一看便知。
泰军的战术:泰国在冲突中投入空中和地面火力的联合打击。
冲突一开始,泰国就动用了空军F-16战斗机,跨境空袭柬境内的目标,包括柬军阵地和军事设施。
战机精准投弹对柬埔寨一侧造成了较大杀伤,也令柬军防空压力陡增。
泰国空军的出动显示出泰方意图速战速决,以空中优势压制柬方。
地面上,泰军在边境地区部署了炮兵和装甲力量,对柬方据点进行猛烈炮击。
据报道,泰军使用了远程多管火箭炮和重型迫击炮,对柬奥多棉吉省境内发动攻击,泰方甚至被指动用了集束炸弹这类争议性武器。
柬埔寨指控泰军发射集束弹药攻击其边境区域,称这是明显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若此指控属实,意味着泰国为达目的不惜冒国际谴责风险,可见其军事行动之强硬。
泰军还在本国边境一侧严阵以待,做好防御和持续作战准备。泰国宣布边境戒严、动员预备役,后勤上疏散平民、设立难民营,保证军队无后顾之忧。
总体而言,泰国的战略意图是在冲突初期以优势武力给柬埔寨以重大打击,迅速改变战场态势,从而在谈判中占据主动权。
泰国希望通过短暂但高强度的军事行动,让柬埔寨意识到继续战斗代价高昂,迫使对方尽快接受停火条件。
因此泰军采取了“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战术思路:空军先行瘫痪对方指挥与重火力,炮兵压制边境据点,地面部队严守本土阵地防止渗透。
柬军的战术:面对泰国的空地攻势,柬埔寨军队选择坚决还击并注重舆论战相结合,相对来说比较老实。
一方面,柬军以炮火进行反制。在泰军空袭和炮击开始后,柬埔寨皇家军队动用了122毫米火箭炮等武器,对泰国边境纵深目标实施报复性打击。
柬方火箭弹击中了泰国一侧的民用设施(如加油站、医院等),造成泰国平民伤亡。
这展示了柬军“以牙还牙”的态势:既然己方领土遭轰炸,也让对方平民感受痛楚。
柬军地面部队则严守边境要点,据守战略高地和寺庙遗址等易守难攻之地,尽量拖住泰军攻势。
另一方面,柬方积极打“舆论战”和心理战。柬埔寨政府高调谴责泰国的每次攻击,指责泰军侵略柬埔寨领土并针对平民犯下战争罪行。
同时,柬方公开指责泰军首先开火、越境挑衅,以塑造自己自卫反击的正当形象。
柬军还揭露泰方不信守停火承诺:在双方同意赴马来西亚谈判当天(7月28日),柬军发言人称当日凌晨泰军仍率先开火并持续进攻。
这些举措旨在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给泰国施加外交压力。
柬埔寨的战略意图是拖住战局、寻求外援。在军事弱势下,柬方希望通过顽强抵抗避免速败,同时尽快将国际和东盟调停力量引入,以政治方式结束冲突。因此柬军没有贸然越境冒进,而是立足防守反击,把握道义制高点等待时机。
从泰柬战役进程看,泰国在常规军力上占据明显优势,泰国军队规模和装备均强于柬埔寨。
泰国之所以采取近乎孤注一掷的“拼命”攻势,背后有其考量:
一则,速战速决有利于国内凝聚民心。
二则,拖延不利于泰方。
三则,战略威慑柬埔寨。
泰军这次不惜越境空袭、甚至使用禁武,其意在展示泰国不惜一战的决心,从而威慑柬埔寨日后收敛。
柬埔寨的战略则是以拖待变,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来“场外破解”泰国的攻势。事实证明,这一策略部分奏效:在顶住泰军几天猛攻后,柬方等来了东盟斡旋和美国施压,使战争得以及时踩下刹车。
正如前文所言,在战争并没有扩大之前,各国就已经开始介入,在各国斡旋努力下,泰柬冲突很快迎来停火契机。
经过东盟主席国马来西亚的积极协调,泰国代理总理普坦与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于7月28日下午在马来西亚联邦行政首都布城举行了面对面会谈。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亲自主持了此次特别会议,并在会后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停火协议的达成。
双方同意自7月28日当地时间24时(北京时间29日凌晨1时),泰国和柬埔寨停火协议正式生效),以结束持续5天的边境冲突。
根据安瓦尔的通报,泰国和柬埔寨达成共识,将恢复两国军队间的直接沟通渠道,并以此次协议为基础着手讨论后续降级军事对峙的措施。
根据双方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柬泰两国领导人都对停火协议表示支持和承诺执行。
洪玛奈首相在记者会上对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的斡旋表示衷心感谢,并特地感谢了中美两国在这一进程中所做的努力。
洪玛奈说:“我们希望安瓦尔总理刚刚宣布的解决方案能为我们双边讨论恢复正常关系奠定基础,并作为未来军事降级的基石”。
可见柬埔寨将此次停火视为一个开端,期待通过后续谈判全面缓和与泰国的关系。
同时洪玛奈提及中国和美国的努力,显示柬方认可大国在促成停火中的作用。
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则在会谈后发表了简短讲话,确认泰国方面同意停火,并表示停火协议的成功落实需要双方拿出“真诚的态度”。
普坦强调,只有柬泰双方都真心实意履行承诺,停火才能持久维持。这一表态延续了泰方此前对柬方诚信的质疑,也暗示泰国将以观其行来决定下一步动作。
如今,停火协议虽然签署生效了,但现在面临着执行难题,停火的巩固和监督将成为考验双方政治意愿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双方互信严重缺失。
正如普坦所言,泰国对柬埔寨的停火诚意存有疑虑,而柬埔寨也未必完全信任泰方,想要在短期内彼此信任,确实很难建立,后期但凡稍有擦枪走火,都可能导致停火破裂的风险。
其次,缺乏独立监督机制。
这是停火执行的另一隐忧,泰柬双方目前并未邀请第三方维和部队或观察团介入边境巡查。这意味着停火主要靠双方自我约束和双边协调,一旦某一方指责对方破坏停火,缺乏公正权威的裁判来调查认定,很可能又会引起冲突。
第三,停火协议内容原则性强,细节不足,后续落实考验智慧。
此次协议强调“无条件停火”,却未明确规定争议地区如何处理、边境部队是否撤离、难民何时返乡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接下来的双边谈判中进一步磋商决定。
最后,从诚意与现实冲突的矛盾看,两国政治表态和实际军事考虑并不完全一致。
柬埔寨同意无条件停火,体现了其希望尽快止战的诚意,但也可能是出于当前劣势下的权宜之计,保留日后在外交上争取利益的空间。
泰国虽口头同意停火,但强调对方诚意,其实仍在向柬施压,要求柬方让步配合。
停火对泰国而言,更像争取一个体面收场和巩固胜果的机会。如果柬方不满足泰方附加的条件(如清除泰方指称的新增地雷等),泰方可能以“柬方缺乏诚意”为由威胁恢复军事行动。
由此可见,停火协议只是矛盾止息的第一步,执行过程仍充满变数。双方需要很大耐心和互谅才能把纸面协议真正转化为持久和平。
发布于:江西省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